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研究 >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2/06/07 09:54:28  来源:   作者: admin   
                                                         湖南农业大学审计处   周萍

        [摘 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延续的重要保证,本文就高校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建议保证内审工作知情权、参与权,建立高水平的内审队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对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认真研究落实整改;追踪内部审计业务进程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问题    对策

        审计活动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活动,它不生产具体的实物商品,而是提供审计服务这一无形产品。因而人们也就没有办法从物质实体上反映出来的使用价值去衡量审计质量的好坏。关于审计质量到底是什么,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对它的质量进行定义是有一定难度的。近几年,我国学者多数都倾向于以下的这种定义,即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可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
内部审计同民间审计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对于其质量的界定和衡量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在重视审计质量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按照准则或规定进行工作的符合程度,反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和优劣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受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人员素质、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内部审计职业自身分析,普遍存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许多人误认为内部审计在工作目标上没有特定要求,所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内部审计无所谓“风险”可言;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是“奉命行事”,即使出现工作上的误差或疏漏,也无须承担“风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内部审计必然陷入一种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困境,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年度审计计划不科学,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工作的盲目性大,个别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年度审计计划。审计计划重点不突出,没有预先就可能出现的重大审计问题出详细审计规划,没有考虑适当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对审计风险估计不足。 
     (二)实施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工作底稿编制随意性大,工作不规范,取证不充分,不能揭示问题的来龙去脉。甚至有的审计人员,不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仅复制被审计单位的账页,不进行进一步审查,就作为审计证据。
     (三)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经常出现结论缺乏准确度、审计决定事实不清,引用法规不准确或者不引用法规、建议缺乏可行性及针对性等情况。经常发生重大质量妥协,内部审计人员执业中,未遵循重要性及慎性原则,面临内部管理高层的压力时,经常是审计报告避重就轻,审计处理不痛不痒。
     (四)后继审计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后续审计开展不力,经常出现审计决定得不到认真落实,审计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很多单位,往往是审计报告提出后,审计人员不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的改正(或采纳)进行跟踪,审计报告被束之高阁造成年年审,年年都是老问题。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理念不足,执业意愿不强
    审计理念不足,工作走形式,质量不高。衡量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可以通过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审计效率和效果以及审计成果的优劣和发挥作用的大小等反映出来。高校内审工作一般以微观审计监督为主,宏观审计监督不够,习惯于从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基础资料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以账查账,就事论事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忽视宏观服务的做法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所反映的问题也是点多面少,缺少全局性、综合性的分析,尤其是有针对性地从宏观上、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不能做到标本兼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审计服务于学校教育事业需要的决策水平不高。现有内审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内审人员认为“内审是得罪人的工作”,加上对“内审人员交流”的担忧,导致从事审计工作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执业意愿去做好内审工作。表现在审计工作上有时仅仅局限在“举报”、“重大疑点”等的事后审查;部分聘期审计流于形式,走过场;审计追踪力度和深度严重不足等。
    (二)内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比较健全,制定了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内部审计环境较为完善。但内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第一,整体业务素质仍然不高,如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由会计人员转岗,比较重视账面审计而对账外事项经验不足。第二,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重大的经济问题问题没有查透彻,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第三,未建立有效分级督导制度。受人员编制、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项目并没有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内部督导,其督导内容也只是限于编制底稿人员是否签字、工作底稿要素是否填写齐全、用语是否规范等等,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和监督。
    (三)执业独立性不够
    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于:(1)内审人员管理和机构设置受利益牵制,严重制约其独立性。(2)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部门薪酬待遇管理上的差异,导致很多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员工不愿意做内审工作,并导致问题发现不充分;或对于发现的问题也往往慑于领导压力、同事关系,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四)内审质量标准的要求不够明确。
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是内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质量的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了对立项、实施、报告复核、决定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同时,审计质量控制又是一个由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复核和决策在内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的体系。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体现不出这个过程和体系,表现为各个环节不能承前启后,审计人员和各部门职责不能环环相扣,容易造成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审运行各行其是的局面。
      (五)内审责任制度等规范不够健全。
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职责主体不明确,审计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旦出现审计过错,无法区分责任,容易形成审计风险。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保证内审工作知情权、参与权,建立高水平的内审队伍
    各级领导要重视、关心、支持审计工作,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审计的目标与学校利益是一致的。加强审计监督,也是部门领导人员不犯错误、减少失误的重要保证。多一份监督,多一些清醒,少一点失误。把内部审计作为自己的“第三只眼睛”。重视、关心、支持审计工作,善于倾听和采纳内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决不护短,要坚决落实整改。要注意帮助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意协调审计部门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要保证审计部门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学校的了解和对政策的及时准确把握至关重要。各单位各部门要理解支持审计工作,重要会议要通知审计部门参加,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办法要及时送达审计部门,要保证审计部门的知情权、参与权。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培训,要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要将政治理论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对那些不适合担任审计工作的人员要予以转岗;要构建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同时,要使内部审计成为培养通晓多学科知识、掌握多领域技能的审计人才的集训地,成为培养和输送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
    (三)要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对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认真研究落实整改
    发现问题、报告问题、抓好整改,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三个步骤,只注重发现问题和报告问题而忽视督促整改,审计的最终目的就不能实现。一项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必须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执行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纠正存在的问题,吸取教训,建章立制,从制度上预防违规问题的发生。审计部门要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深化审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被审计单位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检查,跟科踪反馈,一抓到底。要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反馈机制,跟踪问效,促进问题的解决,提升审计结果的利用层次。
    (四)追踪内部审计业务进程
    对已实施的内部审计工作之中所做出的重大判断、范围进行适当的记录,组成人员要及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沟通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调整方向。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也可通过各种方式让内部审计组成人员及时了解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形成双向互动。及时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工作指令,是否按照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考虑这些事项,以便进一步调整各项工作。复核内部审计人员是否按照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审计业务准则进行工作,重大事项是否进一步提请考虑,执行的内部审计业务是否支持形成的结论,证据是否充分,目标是否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刘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提高内审质量. 北京: 科技信息,2011, 7-15
贺颖奇.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审计研究,2006(4)
吕传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浅见.中国高等教育,2005(24)
赵佩春.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思考.晋中学院学报,2005